在德國3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8200萬居民,他們多數居住在1000-2000人規模的村鎮。凡是到德國農村實地考察過的中國人,都會對其優美的景色表示羨慕和贊嘆。造成這種情形的自然因素其實是次要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豐富的土地整治經驗。
我們為什么要借鑒德國的經驗?
1、德國在世界上最早為土地整治立法
1886年巴伐利亞王國(現為德國的一個州)的路德維希二世簽署了世界上第一部土地整治法律。1954年聯邦德國頒布了《土地整治法》,此后又不斷完善相關法律,形成了科學完備的法律體系。
而我國作為農耕文明的發源地,至今土地整治還沒有完全進入法制階段。借鑒德國經驗,有助于我國在依法依規進行土地整治方面少走彎路。
2、德國擁有世界上先進管用的土地整治理論
目前,在土地整治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學者是慕尼黑工業大學的馬格爾教授。他提出了通俗易懂的“套娃理論”和“洋蔥頭理論”。馬格爾教授借用俄羅斯套娃的個形象化的模式,揭示的土地整治規律是:首先要對土地進行平整和小塊變大塊,便于農民進行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其次是在這個過程中要注重土地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使土地整治既科學又有文化品位;再次是把有文化品位的土地整治同土地權利和人生活的村莊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在“套娃理論”的基礎上,馬格爾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又提出了“洋蔥頭理論”,即對某個區域進行土地整治,要同本地區的生態平衡及更大區域乃至全國的發展規劃緊密銜接在一起。這套理論在土地整治領域比較好地體現了協調、綠色、共享的發展理念。
收獲時節
3、德國的土地整治經驗已經在我國有成功的樣板
1988年,德國的漢斯·賽德爾基金會與我國國土主管部門簽訂土地整治合作項目,選擇一個村作為試點。山東省青州市的南張樓村爭取到了這個項目。德方派來的土地整治專家正是馬格爾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德國專家按照“套娃理論”,以“城鄉等值化”為目標,指導南張樓村制定了土地整治和“村莊革新”規劃。二十多年來,南張樓村在德國專家指導下,把全村近10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經建成農業區、工業區、生活區和文教衛生區,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實實在在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
德國在土地整治方面是如何做的?
1、制定土地整治規劃要扎扎實實地動員當地群眾參與其中
德國專家團隊到江西省安遠縣三百山鎮幫助開展土地整治規劃前期調研,他們雖然語言不通,但照樣走村入戶,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少年兒童,細心詢問各種需求,有記錄的訪談133次,共有545人參加,占項目區總人口的9%,通過訪談詳細了解了當地生態、經濟、社會、文化、歷史等多方面信息。在德國專家看來,土地整治的目的,是讓當地老百姓受益,而只有當地老百姓最了解做規劃所必要的各種信息。
2、政府各職能部門要圍繞農村土地整治落實部門發展規劃
德國政府有專門的土地整治管理部門,規劃專家在做出規劃方案之前,不僅要傾聽當地群眾的意見,還要事先熟悉所有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及發展規劃,規劃方案形成后,不僅要再次傾聽公眾的意見,還要傾聽政府各職能部門的意見,避免規劃之間相互打架。兩德合并前民主德國制定的礦山土地復墾方案科學合理,至今還在按部就班地實施。這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家庭農場
3、生態占補平衡已成亮點
對生態景觀建設的重視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穿德國土地整治的全過程。在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階段,明確要求自然環境保護主管機關、水利部門、農業部門必須參與項目前期評價,開展生態景觀規劃。
生態占補平衡措施充分體現了德國對生態景觀保護和建設的重視。對于土地整治項目區內自然景觀的補償和平衡,分為“規避”、“平衡”和“補償”3種措施。對于土地整治項目區內的自然景觀,首先要做到規避,盡量不去破壞和改變,一些特別的自然保護區嚴禁開發占用。其次,如果實在無法繞開自然景觀,那么必須做到生態占補平衡,即占用了森林、綠地、耕地、河道等造成的生態損耗,需要進行生態補償,最終實現與原來同樣的生態效應,保持生態功能的持續和穩定。
農園教室
4、行業協會規范從業人員
德國土地整治行業管理主要依托土地治理行業協會。從業人員主要由不同等級和專業的建筑師、規劃師、工程師組成,需要符合土地整治相關專業要求,且具備在相關領域有一定工作經歷等條件。行業協會把符合條件的建筑師、規劃師、工程師登記入冊。
大學對土地整治實踐的深度介入、土地整治官方機構與大學的深度合作,是德國土地整治基礎研究和學科建設不斷發展完善的基本動力。
百年房屋
5、公共參與離不開信息化
德國的土地信息化工作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信息的采集與更新能力強,從業者能夠充分運用先進的電子測速儀和3S技術,將土地整理過程中各類信息數字化,便于信息采集和處理。
德國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實現了土地基礎信息的專業化服務、科研服務與公眾服務。土地整治工作所需要的遙感影像、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現狀、農業利用、植被生態、區域性空間規劃等信息,均在互聯網上實現共享,以有償或無償的方式提供給政府、機構和公眾查詢使用。而公眾可以在網上查閱所關心的權籍信息、土地基礎信息、土地整治方案、土地整治工作進展等,可以通過網站、現場會議、咨詢電話等多種途徑公開表達想法與意見,共同參與土地整治規劃與實施行動,提高了參與程度和效果。
啟示:生態景觀和文化傳承一個都不能少
1、生態優先理念
德國專家說的頻率最高的一個詞是生態景觀,講得最多的內容是生態景觀規劃。特別是法律上關于生態占補平衡措施的近乎苛刻的規定,更是將德國生態優先的理念體現得淋漓盡致。
2、城鄉等值理念
二戰以后,德國乃至整個歐洲農村問題曾異常突出,大量鄉村人口離開故土涌向城市,結果又導致城市不堪重負。在此情形下,德國開始實施“城鄉等值化”的實踐探索,主要通過土地整理、村莊革新等措施,促進鄉村與城市的均衡發展。
鄉間小路
3、公眾參與理念
在德國,廣大民眾積極參與各項事務來維護自身或他人的基本權益。在參與過程中,公眾有權提出自身的具體權益要求并通過與自身條件相符的努力據理力爭。各鄉鎮、村社定期讓公眾參與本地區發展的施政過程。
4、文化傳承理念
在德國,無論是城市還是村莊的街道上,隨處可見那一棟棟歷經百年風雨仍靜靜佇立的老房屋。無論是村莊改造還是舊城改造項目,德國都會把民俗文化和歷史文化保護放在首要位置,并且在經費資助等方面有明確的支持政策。當前,我國的自然村落每天以80~100個的速度消亡,舊城鎮改造也走上快車道,在城鎮改造和村莊整治過程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和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