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干農業,一畝三分地賺個盆滿缽滿,你有錢有地卻賠個底朝天,是農場風水不好,時運不濟?還是農業市場不景氣?
別怨天尤人了,你的失敗是你自己造成的。
比如這位:
他是90后,畢業于某農業大學,剛一出校門就趕上了返鄉創業的高潮,借著這個高潮他回到山東老家,搞了一個100多畝地的農場。以種植大棚蔬菜、草莓、藍莓等為主,2015年,農場剛成立時,還拿到了一筆不小的農業補貼。
但僅僅兩年后,這個農場就徹底關門了,創始人不僅沒賺到錢,還欠了一屁股的債。為什么別人搞個農場就能賺翻天,他的農場卻賠了個底朝天呢?原因有以下6點:
01
敗在開源節流
這個農場主由于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對農業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的理念認識不清。
所以在前期的大棚建設上,他過于追求高端化,使得大棚建設成本高,但是中看不中用。
將大量的資金放在大棚建設上,只考慮到了前期的準備工作,對于后期農場的運營資金沒做好合理的規劃。
所以說,前期投入過大,必定會影響農場后期的正常運行。
2
“佛系”管理
作為農業新人,這位農場主貌似還生活在學校的象牙塔中。
在農場的管理上,毫無經驗。
在人員招聘上,實行“佛系”態度,他覺得只要是招來的人,必定會好好干活,只要好好干,就會有好收成。
結果,引來了一大批當地農民,恰恰還都是些只想收錢不想干活的主。
而且在農產品的種植上,農藥化肥嚴重超標,農產品產量低且品質難以保證。
一年下來,農場的農產品損耗不斷,質量問題頻出,這樣的管理方式,農場能不關門嗎?
3
缺乏眼見
終究是剛出校門的大學生,眼光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農場拿到第一次補貼時,這個農場主沒想過用這些錢去擴大生產,或者做相應的宣傳,亦或者提升農場的設備,而是拿那些錢種了一些沒啥特色的作物。
在高檔環境種普通作物,且不算優質,這樣的農產品在市場上哪會有競爭力可言。
如果眼光放長遠,繼續關注國家政策,或者種有補貼的作物,說不定靠著補貼,農場也能熬過去。
4
缺乏銷售渠道
沒有渠道,農產品只有死路一條。
作為一家種植農場,渠道的重要性不言而言。
但是,這家農場幾乎沒有渠道商可言,農產品每次都是等著別人來收。
同時,他們也沒有借助互聯網去銷售,總之,缺乏銷售渠道是他們農場的硬傷。
5
習慣單打獨斗
現在做農業,拼的都是技術。
他的農場作為一個小規模的農業生產基地,勢必要有相應的專家做技術支持,這樣一些新技術、新品種才能較早的獲得,病蟲害才能科學合理的治理。
可是,他的農場只有普通的農業技術人員,農業方面的專家學者一個都沒,農場發展始終停留在創業初期的狀態。
6
產業單一
單純的種植或者養殖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
藍莓、草莓作為特色農產品,除了吃還有其他用途可以挖掘,比如,藍莓或者采摘觀光園,用體驗經濟做農產品營銷,將農場打造成集種植、觀光為一體的農場,效益必定不錯。
可是,這個農場主絲毫察覺不到市場需求,只做單一即種植,最后只能以失敗告終。
這位“佛系”農場主堅持了兩年,最后還是關門了,那他的失敗經歷帶給農業創業者的啟示是什么呢?
創業者的啟示
1、要有保本盈利觀念
做農業,投資大、回報周期長這是定式。所以在前期,一定要有保本盈利觀念,不要想著將種植場地弄得多么高大山,事實上,優質的產品才是硬道理。
所以前期,不要將太多的資金放在建設場地上,而是要有全局觀,將農場的運營資金也要考慮到位。一步一步走,但要保證步步可盈利,這樣才能支持整個農場的后續發展。
2、錢要用在地方上
拿補貼是好事,但是,拿了補貼一定要會用。
比如,用來做農場的營銷活動、提升農場的生產設備,引進農業新技術等等,這些舉措都是對農場的長遠發展有利的。
不要一拿到補貼就亂用,作為創業初期的農場來說,錢一定要花在刀刃上。
3、構建營銷渠道
搞農場一定要對接好渠道商,種出來的東西遲早要賣,不管是從網上賣還是給收購商,任何一個都需要提前準備。
所以,在經營農場時,一定要先找到收購商或者直接做訂單農業,亦或者學會借助互聯網。
總之,完善的英雄啊渠道是你做好農場的前提。
4、借力專家優勢
沒有專業技術的支持,農場始終走不遠。
所以,在做農場前,一定要與相關專家達成合作,可以找高校教授,或者學者。
總之,動用一切力量,將這些專家的新技術、新成果運用到你的農場經營中,這樣定能增加你的農場的核心競爭力。
5、農場經營多元化
這是一個多元化年代,農業經營也需多元化思維。
種養殖結合、農業綜合體發展,這都是當前農業發展的大勢。
所以,在農場經營中也一樣,農場主一定要具備多元化思維,將種植、養殖、觀光旅游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實現盈利。
農業創業入局者多,成功者寥寥無幾。
想做農業,思維、方法缺一不可。希望這位農場主的慘敗案例能給農業創業者提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