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職業農民,簡單點來說就是有新理念、懂技術、會經營,把農民作為職業的新型人才。而從當前國外比較成功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來看,可以根據其地域屬性劃分為東亞模式、西歐模式、北美模式和大洋洲模式等四大模式。
如果要談到國外的農業,首先在你腦海中蹦出的詞一定是現代化,但你是否深究過一番,為什么世界上許多國家它們本身并不是農業大國,但在農業現代化領域卻可以獨樹一幟?拋開客觀的自然、地域等因素,農民本身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也是關鍵之一。因此,他們非常注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并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體系。
東亞模式:政府主導,主體多元
在東亞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開展得比較成功的是日本和韓國。別看這兩個國家的國土面積相對較小,也許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他們不得不斷創新農業實踐,現在也可以躋身于現代農業的世界舞臺了。
日本一向以培養農業后繼者為目標組織和開展各類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且歷史相對悠久,早在1948年,在日本頒布的《農業改良助長法》中就已經對農業培訓做出了規定。農業大學是日本新型職業農民的主要培訓主體,而且由農業大學往上下延伸還有中等農業學校、農科類大學、綜合性大學的農學部等,為其輸送了一批又一批能運用現代化、專業化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知識的職業農民。在整個培訓鏈中,政府一直處于主導加扶持地位,尤其在法律和資金上給予了大力的保障。
韓國主要是以農協、農村振興廳、農業大學為主體,但是同時也吸收社會上的其他力量共同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同時,在政府立法和統籌規劃下,涉農部門還需分工協作參與到培訓當中。目前,韓國農民職業培訓包括3種,即:公共職業培訓、企業職業培訓和資格認定職業培訓,同時也配有相對應的培訓機構。至于資金來源,主要有向企業征收的職業培訓分擔金、政府補助等。另外,韓國還非常注重新型農民的思想教育,興建村民會館培養農民的主人翁使命感、集體榮譽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北美模式:三位一體+信息化
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代表的北美模式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中主要是集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為一體的培訓模式,來滿足其農民能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耕作。他們都具有比較完備的農民培訓法律體系和完善的信息化系統,其中美國主要是通過聯邦、州、地方三級預算制度對農業培訓予以財政撥款。
再具體來說,美國所屬的聯邦農業推廣局,從總體上協調美國的農民培訓活動。各州農業推廣站隸屬于州立大學,站長由州立大學農學院院長兼任,對本州的農業推廣工作進行規劃,對本州內縣級農業推廣站進行培新,再由縣級農業推廣理事會和縣農業推廣辦公室共同承擔和負責本縣農民的培訓。
西歐模式:校企參與,互聯網傳播
西歐地區,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英國和德國。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不論是這兩個國家的共同點或各自特色的地方,基本上能代表了西歐各個國家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情況。
在曾被譽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能夠得到政府資助的培訓的培訓產業。而且其嚴謹性可以說并不亞于德國。首先,英國將職業農民培訓與正規教育相結合,滲透式培養專業農民;其次,是十分注重培訓質量,并設定了嚴格的評級和考核制度;最后,還將培訓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相聯系,即,英國的新型職業農民不僅僅需要具有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還需持證上崗。此外,雖說英國職業農民培訓與學校教育結合,但是其培訓主體卻是農業培訓網,信息量大且不受時空限制。在師資上,除農業院校和培訓機構的教師外,還聘請一大批具有豐富經驗的一線工作者。
德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則可以用雙元制來概括。為什么把一個培訓上升到制度了呢?這與德國享譽世界的嚴謹特質是分不開的。因為在德國人看來,農民的教育和培訓是關乎民族生存、經濟發展的根本。其實所謂雙元制就是說校企輪流進行培訓和教育,同時經費也是二者共同承擔但比例不一樣。具體來說就是,每周由學校進行1~2天的理論教育、由企業進行3~4天的技能培訓共同完成對學生的培養。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德國規定農業就業者必須經過3年及以上的正規職業教育才能正式進入工作崗位,要求學生必須在取得相當于我國初中學歷的畢業證書后,要先與企業簽訂培訓合同得到實習培訓崗位,才能成為雙元制模式下的學生。考核方式包括書面考核和實際操作技能考核,通過考核可以獲得國家承認的崗位資格證書,成為一名合格的農業從業人員。所以在德國想要當一名新型的職業農民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洋洲模式:課程式培訓
澳大利亞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大洋洲模式的典型代表。澳大利亞主要通過成立全國就業、教育和培訓委員會對培訓進行宏觀指導和管理,然后由各州的就業和技術培訓部負責進行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其中培訓課程方式有全日制長期課程、半工半讀式長期課程、短期課程、函授教學和外出教學5種,且對于教師不僅需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還得有農業的實際工作經驗,保障了培訓的質量。此外,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發展,政府給予大量資金支持,為學生學習提供貸款,支持學生完成學業,學生就業后若年薪無法達到全國平均收入可以不還貸款。為鼓勵農場主和企業開辦農民職業培訓機構,政府還提供了職業培訓經費總額的20%—30%的資助。